我校在百年办学历程中,秉承“止于至善”的校训,以培养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健全的人格,能够在科技、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发挥栋梁作用的卓越人才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国际视野、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为宗旨。学校坚持培养英才,传承文化,创新知识,服务社会。早?span lang="EN-US">1996年,我校就通过了国家“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是全国最早获此殊荣的3所高校之一。学校在坚持 “重基础、重实践、重素质?本科教育教学传统的同时,又进一步提出“卓越化、国际化、研究型”本科教育教学的新境界,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鲜明的办学特色?span lang="EN-US">
1、注重学科专业建设,丰富教学资源。我校现设有75个本科专业,主要依托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15个二级学科)?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经过包括11名院士?5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700多名博导在内?500多名教师的辛勤耕耘,形成了丰富的专业办学资源。各专业在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平台和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平台的基础上,以二级学科口径为主,按照专业内核要求,精炼教学内容,追踪学科前沿和实际应用,构建专业主干课程(群);按照灵活专业适应的原则,构建专业方向课程,形成了科学先进的课程体系。学校共?3个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0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7个实验中心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1个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5个专业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批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承担了“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18项改革荣获近两届国家教学成果奖?/font>
2、注重教学改革,构建先进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我校以工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优势,按照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理念,以 “加强通识基础,拓宽学科基础,凝炼专业主干,灵活专业适应”的总体思路,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主研学、网络助学”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精炼课堂教学,强化实践教学,活化自主研学,拓宽网络助学,强调学生获取运用知识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作等活动,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优质资源条件,多学习,多实践,提早进入科研活动,使学生具有明显的专业特长和创新能力?/font>
3、实行灵活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和选择空间。学生可在教学计划的框架内,根据自身学习基础选择修读的课程和学习进程。入学一年后,符合《东南大学转院(系)、转专业实施办法》的学生可按自己的志向提出转院(系)、转专业申请,经学校考核合格后,可转入相关院(系)或专业学习。实行按院(系)或专业类招生的学生,可在专业分流时,根据分流方案、按《东南大学按院(系)或专业类招生专业分流实施办法》在院(系)专业大类内选择专业。学生修完专业规定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必修学分后,可以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自主选择修读本学科的专业方向课程。允许学生在取得规定的学分以及通过规定的必修环节、达到毕业条件后提前毕业;也允许延长学习年限、在弹性学习年限内分阶段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业?/font>
4、致力培养卓越创新人才,为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有利条件。学校坚持因材施教,构建了由点到面、立体交叉的优秀生培养格局。成立了以杰出校友、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先生命名的“人才培养特区”吴健雄学院,学院面向大工科优秀学生选拔成立“高等理工实验班”,实行本研贯通培养;面向电子信息类、机械动力类优秀学生选拔成立强化班,实行?+2”、个性化培养;学院践行“卓越化、个性化、国际化”育人理念,聘请国内外优秀师资,开展小班化和研究型教学,实行导师制和国际交流,学生进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创新能力培养,为学生迈向更高发展平台打下坚实基础并提供有效支撑。学校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各专业3%学习优秀生的遴选培养;在院(系)组建面向优秀学生的教改试点班,在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等专业进行本硕一贯制优秀人才培养?011年开始,学校在土木建筑类、电子信息类、机械能环类等专业领域,选择在产学研方面已经取得良好基础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施本、硕、博贯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推进研发型、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工程人才培养。学校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办学的强校道路,正全面开展英文授课专业与英文授课课程建设,开展CSC项目建设,拓展与国际知名高校间的学生交流项目,全方位加快推进学生国际化培养?/font>
|